新闻中心 /News
我们为什么爱上跑步球速体育
球速体育夏日的夜晚,走进上海卢湾体育场,你一定会被跑道上的热烈气氛感染。空气里浸透着汗水,有时混杂着雨水,矫健的身影从眼前闪过,耳畔是一阵阵有节奏的脚步声。
“风里雨里,卢湾等你”,这是上海知名跑团卢湾跑团的口号。卢湾体育场是他们的“根据地”之一,跑友可以根据每周更新的“卢湾课表”,选择适合自己的配速小组随时加入训练。每次训练,会有资深跑友自告奋勇担任“兔子”(配速员),带着大家一起跑。
卢湾跑团已成立10年,经常参加训练的有200多人。跑团成员来自城市的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中青年居多。跑道上的他们,聊工作的少,交流的多是“今晚你跟哪一组配速”“心率在什么区间训练效果最好”之类的话题。除了卢湾跑团,还有大大小小几十个跑团活跃在体育场内,他们有些是相熟的校友,有些则是缘于共同的爱好或职业而聚在一起。
在奔跑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奔跑中感受更美的城市,在奔跑中创造向上的生活——在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张盛看来,跑步,正成为当下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大众体育实践。大众对跑步的参与热情展现了大众定义美好生活的新画面和培育健康生活的新面相。
70后的罗乐是北京大学上海跑团的一员。周末早晨,上海“跑步圣地”世纪公园的跑圈人群中,经常有他的身影。“见过凌晨5点初升的太阳,听过傍晚湖畔的阵阵蛙鸣,淋过倾盆的大雨,吹过操场的微风……”罗乐很享受这样的日常。
今年春天,是罗乐第七次参加上海半程马拉松。“净成绩1:24:41,比2016年第一次参加上海半程马拉松提高了20分钟。”对自己的训练成果,罗乐还算满意。
近年来,研报告显示,年轻化、时尚化和专业化是当前我国路跑群体的鲜明特征。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中青年群体将跑步作为一种释放压力、调整身心和追求自我的生活方式。
张盛曾做过上海12个青年跑团的社会学访谈。在他的观察中,作为一项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跑步的社会场景在时代变迁中发生了转换,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跑步的实践中,并赋予跑步以新的社会意蕴。“跑步对当下众多参与者而言,不仅是一种健康需求,也是一种能够强化个体存在感和自我成就感的社会风尚。”
今年年初发布的《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勾勒出的“跑者画像”显示,这一群体除了热衷参与各类路跑赛事,还乐于使用专业化跑步App获取资讯和指导,倾向于参加跑团活动。作为一种趣缘团体,跑团不仅能满足成员在心理、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诉求,而且能让成员投身到公益活动等具有志愿性、互助性、趣味性的社群实践中,激励更多人“在跑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更多的人加入跑步的行列”,这些理念是对大众路跑文化的最佳诠释。
“跑一场‘马’,识一座城”,这是跑友间广为流传的一句线月,辽宁营口鲅鱼圈马拉松鸣枪开赛,3万名参赛者穿行于红海河、月亮湖公园、望儿山风景区、何家沟滑雪场,一路邂逅独特的城市风光和海洋风情。
半山入郭,三湖簇拥,小城就在山水之间——被誉为“国内马拉松线路风景最美的赛道之一”的常熟尚湖半程马拉松定档今年10月。从5月底开启的预报名就已热度拉满。有跑友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跑团有近百人组队报名,不少人计划携家人同行。
热火朝天的路跑赛事已成为我国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单是3月23日、24日这个周末,全国就有20余项马拉松比赛在各地举行,其中不乏无锡马拉松、重庆马拉松、武汉马拉松等高水平赛事。作为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代表,马拉松赛事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布局日趋优化,层次不断丰富,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显著提升,对城市品牌和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正日益显现。
有研究显示,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参与型体育赛事,外地参与者的体育直接消费,对吃、住、行等间接消费的带动比例高达1∶13。米高是卢湾跑团的负责人,本职工作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他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他跑过二三十场马拉松,最近一次是今年3月的武汉马拉松。“对于跑者来说,跟着赛事去旅游,到不同的地方,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对于城市来说球速体育,也是很好的宣传机会,是双赢乃至多赢的赛事活动。”他说。
“作为全球性的体育赛事,马拉松的全过程既呈现出勇往直前的体育精神,又营造出减轻压力、自我调适的欢乐氛围,具有强大的团体体育热情,受到各年龄段人群的追捧。”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旅研究中心副主任于秋阳分析,从马拉松的品牌功能来看,它串联起各大城市经典的文化、商业、街区、建筑风貌和特色景观,具有强大的展示和宣传功能,是一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城市品牌精彩“秀”。因而,当下的马拉松已经不仅仅是一场赛事,而是城市文化展示、城市社交互动、城市品牌宣传球速体育、城市IP推广的运动“嘉年华”。
在奔跑中迎接新产业新风尚张盛注意到,随着路跑赛事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参与者呈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诉求,尤其是具有更高消费实力与意愿的群体,在日常训练和赛事参与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一项业内问卷统计也显示,中国的跑者更愿意在跑步领域消费,更加注重健康保护,预防运动损伤。据统计,2023年有30.21%的跑者在运动防护用品上的消费支出超过2000元球速体育,超过七成跑者会用GPS手表记录跑步数据,使用手机记录的跑者占比排第二,而完全不记录数据的跑者仅有2.44%。
在张盛看来,近年来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赛事的举办极大激发了人们的运动热情。与此同时,全国各地“15分钟健身圈”的建设,方便了人们就近参与体育锻炼。
“从综合效应来看,长跑的持续运动形式,符合当前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时,跑步赛事的举办吸引了大量参赛选手、陪同人员、观众和旅游者,能为城市带来多重消费,助推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带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于秋阳说。
在上海体育大学竞技运动学院院长、教授高炳宏看来,作为一项体育活动,跑步给人们带来诸多好处:它是典型的有氧运动,能提供持续稳定的心肺训练刺激,而适度的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还能提高基础代谢、控制体重;它传播了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激励人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自己;它是交流互动的平台,让人们勇敢地追求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炳宏也提醒:“马拉松是一项长时间、大强度、高负荷的运动项目,对参赛者的身体机能状态、有氧能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状况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这类长跑运动,一定要注意用合适的方法来训练,循序渐进地增强体能。初学者可以从5公里、10公里的短距离路跑开始,逐步加长距离和提高频次,给自己至少1年的时间,按计划系统地训练。这样,在体能提高的同时,也能预防运动损伤。”
“在奔跑中,有的人追求成绩,有的人追求健身,每个人都能在速度与激情中找到自己,这就是跑步的魅力。”米高表示。